
期刊简介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ISSN 2096-3181 CN61-1507/G4)(原名《西北医学教育》 (ISSN 1006-2769 CN 61-1257/G4)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医学教育类学术期刊之一,创办于1982年,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行( 邮发代号 52-133)。多年来,该期刊的办刊人员一直坚持“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的办刊理念,及时“捕捉”我国乃至全球最新的医学教育研究成果,该期刊也为我国各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广大教师、医学研究生、医学教育研究人员、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等进行医学教育学术研讨、展示其最新医学教育改革成果、交流其医学教育教学经验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目前,该期刊的读者、作者群遍及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甚至港、台地区及国外,是其进行医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参考和良师益友。本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基本上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当前医学教育领域的最新、最全面的理论成果,也是相关学者研究中国医学教育现状、推动医学教育改革的参考工具之一。 办刊宗旨: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报道国内外医学教育动态,反映医学教育理论、医学教育方法和技术以及教学管理成果等,展示教育改革成果,交流优秀教学经验,服务我国医学教育教学实践。
65亿降糖“药王”迎战国采:专利枷锁卸下后的市场变局
时间:2025-07-18 14:52:29
随着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以下简称“国采”)名单的公布,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重磅药物——二甲双胍及其复方制剂成为焦点。这款年销售额曾突破65亿元的“药王”,在专利保护到期后,正面临仿制药大规模入局的冲击。这场博弈不仅关乎药企利润,更将重塑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选择与支付成本。
专利松绑:原研药垄断时代的终结
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用药,其原研药“格华止”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近年来,随着化合物专利陆续到期,国内仿制药企业迅速涌入赛道。例如,华东医药的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在原研专利2022年到期后即启动上市计划。目前,国内已有121个盐酸二甲双胍片生产批文,信谊天平、北京四环、华南药业等企业均参与竞争。专利壁垒的消失,如同打开闸门,让仿制药的洪流冲入原本由原研药独占的“黄金赛道”。
国采战场:价格厮杀与准入博弈
第十一批国采拟纳入的55个品种中,达格列净、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等降糖药赫然在列。然而,并非所有复方制剂都能轻松“上车”。以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为例,尽管已有3家通过一致性评价,但根据第十批集采规则,需至少7家企业竞争方可纳入,因此其进入第十一批国采的概率较低。这种“门槛”设计,既是对市场充分竞争的考量,也间接保护了部分药企的利润空间。
疗效争议:仿制药能否比肩原研?
尽管仿制药在价格上具备优势,但患者最关心的仍是疗效。二甲双胍仿制药与原研药(格华止)的对比一直存在讨论。从药学等效性看,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需与原研药在活性成分、剂型、规格等方面保持一致;但临床实践中,辅料差异或生产工艺可能影响药物释放速度,进而导致个体疗效波动。这如同“同样的菜谱,不同厨师做出的口味差异”,考验着仿制药企业的技术沉淀。
市场重构:从“一家独大”到“群雄逐鹿”
原研药专利到期后,市场格局正从“金字塔”向“蜂窝”转变。一方面,国采通过“以量换价”压缩药价,例如此前集采中二甲双胍片单价降至几分钱一片;另一方面,复方制剂(如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因技术门槛较高,仍能维持一定溢价空间。对药企而言,能否在成本控制与研发投入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其能否在“后专利时代”存活。
患者受益:降糖治疗的普惠化未来
这场变革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患者。集采推动药价下降后,二甲双胍的年治疗费用可从千元级降至百元级。而仿制药的普及,也让更多基层患者获得与一线城市同质的治疗选择。不过,医生与患者也需警惕低价竞争下的质量风险,合理权衡“性价比”与“疗效确定性”。
65亿市场的震荡远未结束。随着国采常态化推进,二甲双胍的故事将成为中国医药产业转型的缩影——从依赖专利保护到拥抱充分竞争,从高价垄断到普惠医疗。这场“松绑”后的混战,终将推动行业走向更高效、更透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