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杂志

期刊简介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ISSN 2096-3181  CN61-1507/G4)(原名《西北医学教育》 (ISSN 1006-2769  CN 61-1257/G4)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医学教育类学术期刊之一,创办于1982年,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行( 邮发代号 52-133)。多年来,该期刊的办刊人员一直坚持“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的办刊理念,及时“捕捉”我国乃至全球最新的医学教育研究成果,该期刊也为我国各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广大教师、医学研究生、医学教育研究人员、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等进行医学教育学术研讨、展示其最新医学教育改革成果、交流其医学教育教学经验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目前,该期刊的读者、作者群遍及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甚至港、台地区及国外,是其进行医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参考和良师益友。本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基本上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当前医学教育领域的最新、最全面的理论成果,也是相关学者研究中国医学教育现状、推动医学教育改革的参考工具之一。 办刊宗旨: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报道国内外医学教育动态,反映医学教育理论、医学教育方法和技术以及教学管理成果等,展示教育改革成果,交流优秀教学经验,服务我国医学教育教学实践。                

PD-1抑制剂:肺癌治疗的免疫革命

时间:2025-08-01 17:42:16

肺癌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策略的革新始终是肿瘤学研究的焦点。近年来,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彻底改变了晚期肺癌的治疗格局。这类药物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其机制与传统的化疗或靶向治疗截然不同——就像为长期"休眠"的免疫细胞解除刹车,让它们重新识别并消灭伪装成正常细胞的肿瘤。

PD-1抑制剂的分子机制:解除免疫系统的刹车

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是T细胞表面的一种"刹车蛋白",当它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配体结合时,会触发免疫抑制信号,导致T细胞丧失攻击能力。PD-1抑制剂通过阻断这一信号通路,相当于拆除了肿瘤的"保护伞",使T细胞恢复对癌细胞的杀伤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作用具有广谱性——不同于靶向治疗需要特定基因突变,PD-1抑制剂只需检测PD-L1表达等生物标志物即可应用于多种癌症类型,这解释了为何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能成为覆盖40种适应症的"抗癌多面手"。

临床应用的突破性进展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领域,随机对照试验证实,nivolumab(Opdivo)、pembrolizumab(Keytruda)和atezolizumab(Tecentriq)等药物,无论作为无敏感基因突变患者的二线还是一线治疗,均显著延长了总生存期。例如Keytruda单药治疗PD-L1高表达(≥50%)患者时,5年生存率可达31.9%,是传统化疗的2倍以上——这种提升相当于将晚期患者的"生命时钟"拨慢了数年。对于小细胞肺癌(SCLC)这类更难攻克的亚型,PD-L1抑制剂如Imfinzi(德瓦鲁单抗)联合化疗也展现出"1+1>2"的协同效应,将局限期患者的3年生存率从15%提升至30%。

生物标志物:精准治疗的"指南针"

PD-L1表达水平是目前最常用的疗效预测指标,但其检测标准如同"不同品牌的温度计",存在22C3、28-8等多种抗体检测平台的差异。肿瘤突变负荷(TMB)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等新兴标志物正在补充这一体系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约20%的PD-L1阴性患者仍能从治疗中获益,这提示肿瘤微环境中还存在其他"隐形开关"等待发掘——好比黑暗中除了已知的灯塔,还有未被标注的航标在指引免疫细胞。

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PD-1抑制剂改写了肺癌治疗史,但原发性耐药(约30%患者无应答)和获得性耐药(治疗1年后约半数患者进展)仍是待解的难题。最新基础研究显示,单纯阻断PD-1/PD-L1结合仅能部分恢复T细胞功能,这解释了为何联合治疗(如CTLA-4抑制剂或抗血管生成药)成为当前临床试验的主流策略。另一前沿方向是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解析耐药患者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特征,这类似于通过"分子显微镜"观察癌细胞与免疫细胞的实时博弈。

对医学生而言,理解PD-1抑制剂在肺癌中的应用,不仅是掌握一种治疗手段,更是学习转化医学思维的典型案例。从实验室发现PD-1通路到成为临床一线方案,这一历程完美诠释了"从基础到临床"的科研闭环。未来随着双特异性抗体、个性化疫苗等新技术的融合,肺癌免疫治疗必将迎来更精准的下一代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