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ISSN 2096-3181 CN61-1507/G4)(原名《西北医学教育》 (ISSN 1006-2769 CN 61-1257/G4)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医学教育类学术期刊之一,创办于1982年,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行( 邮发代号 52-133)。多年来,该期刊的办刊人员一直坚持“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的办刊理念,及时“捕捉”我国乃至全球最新的医学教育研究成果,该期刊也为我国各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广大教师、医学研究生、医学教育研究人员、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等进行医学教育学术研讨、展示其最新医学教育改革成果、交流其医学教育教学经验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目前,该期刊的读者、作者群遍及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甚至港、台地区及国外,是其进行医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参考和良师益友。本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基本上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当前医学教育领域的最新、最全面的理论成果,也是相关学者研究中国医学教育现状、推动医学教育改革的参考工具之一。 办刊宗旨: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报道国内外医学教育动态,反映医学教育理论、医学教育方法和技术以及教学管理成果等,展示教育改革成果,交流优秀教学经验,服务我国医学教育教学实践。
科技期刊投稿五大雷区,新手必避!
时间:2025-08-19 17:11:07
在学术投稿的竞技场上,新手作者常因缺乏经验而踩中编辑的“雷区”,尤其科技类期刊对严谨性和规范性的要求更为苛刻。以下是五种让编辑瞬间血压升高的投稿操作,结合真实案例与化解策略,助你避开“作死”陷阱。
1. 格式雷区:把投稿当草稿纸的迷惑行为
科技类期刊对论文格式的要求近乎苛刻,但总有作者将未排版的初稿直接投递:标题超20字、摘要冗长如裹脚布、参考文献格式混搭(APA与GB/T齐飞)。更离谱的是,曾有投稿者用彩色字体标注重点,结果被系统自动过滤为乱码。编辑的内心OS:“连基本格式都懒得调整,何谈学术态度?”
避坑指南:对照期刊官网的《投稿须知》,精确到标点符号。例如《中国高新科技》要求摘要不超过300字,关键词3-8个并用分号分隔,而《科技与创新》对标题层级序号有明确规范(1→1.1→1.1.1)。
2. 抄袭预警:Ctrl+C/V的学术自杀
部分作者认为“借鉴”核心期刊段落是捷径,殊不知查重系统连“洗稿”都能识别。某投稿者将《中国科技纵横》某论文的“节能减排技术”章节改写近义词后投稿,结果被编辑标注“复制比42%”,直接进入黑名单。更讽刺的是,有人抄袭自己已发表的论文,构成“自我剽窃”。
避坑指南:引用必须标注来源,且单篇复制比建议控制在5%以下。对于技术方法描述,可用流程图替代文字降低重复率。
3. 数据硬伤:把编辑当人肉计算器的灾难
科技论文最忌数据矛盾:表格中百分比加起来超过100%、实验组样本量突然从30变成28、标准差大于均值……这类错误如同“在火箭设计图里写错小数点”。一位审稿人吐槽:“看到‘P值0.055却声称显著’时,差点把咖啡喷在屏幕上。”
避坑指南:采用“三遍校验法”——作者自检、同行盲检、专业工具(如GraphPad验证统计方法)。若研究涉及复杂模型,建议附原始数据压缩包。
4. 蜜汁自信:封面邮件写着‘诺奖级成果’
过度营销反而暴露无知。某作者在投稿信宣称“本文解决了爱因斯坦未竟难题”,但正文连基本理论框架都未建立。更常见的是夸大创新性,比如将“更换实验试剂品牌”包装成“颠覆性突破”。编辑锐评:“自信可以,但请先通过初中物理考试。”
避坑指南:用客观指标替代主观吹嘘。例如:“本研究首次将蚁群算法应用于光伏板清洁机器人路径规划(对比文献[1][2]效率提升12%)”。
5. 一稿多投的俄罗斯轮盘赌
尽管多数期刊明确禁止一稿多投,仍有作者抱着“广撒网”心态同时投5家。结果两家核心期刊同时送审,审稿专家竟是同一人——社死现场堪比“学术版海王翻车”。更糟的是,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所有关联期刊拉黑作者。
避坑指南:若急需发表,可选择审稿周期明确的期刊(如《中国高新科技》为半月刊),或预先发送撤稿说明。
科技论文的本质是“用规范传递真理”。避开这些坑,你的投稿之路才能从“编辑已读不回”升级为“返修后录用”。记住:编辑不是敌人,而是帮你把学术成果打磨成钻石的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