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杂志

期刊简介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ISSN 2096-3181  CN61-1507/G4)(原名《西北医学教育》 (ISSN 1006-2769  CN 61-1257/G4)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医学教育类学术期刊之一,创办于1982年,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行( 邮发代号 52-133)。多年来,该期刊的办刊人员一直坚持“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的办刊理念,及时“捕捉”我国乃至全球最新的医学教育研究成果,该期刊也为我国各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广大教师、医学研究生、医学教育研究人员、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等进行医学教育学术研讨、展示其最新医学教育改革成果、交流其医学教育教学经验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目前,该期刊的读者、作者群遍及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甚至港、台地区及国外,是其进行医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参考和良师益友。本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基本上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当前医学教育领域的最新、最全面的理论成果,也是相关学者研究中国医学教育现状、推动医学教育改革的参考工具之一。 办刊宗旨: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报道国内外医学教育动态,反映医学教育理论、医学教育方法和技术以及教学管理成果等,展示教育改革成果,交流优秀教学经验,服务我国医学教育教学实践。                

泡腾片服用常见误区及正确方法

时间:2025-08-27 14:32:46

误区一:直接口服或含服泡腾片

危害分析

泡腾片含有碳酸氢钠和有机酸等崩解剂,遇水后迅速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若直接放入口腔,会在唾液中发生反应,短时间内生成大量气体,可能导致:

气道堵塞引起窒息(尤其儿童和老年人风险极高)

胃肠道不适(腹胀、腹痛、打嗝)

食道黏膜损伤

典型案例

2017年央视《见证》报道:18个月大婴儿因直接吞服泡腾片导致窒息死亡,抢救无效

2022年西安某医院案例:成人直接吞服阿司匹林泡腾片后出现严重呛咳,需紧急抢救

权威警示

国家药监局明确指出:"泡腾片严禁直接口服或含服,特别是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2023年公众十大用药提示)

误区二:使用热水冲泡泡腾片

危害分析

维生素类泡腾片(如维生素C)遇高温易氧化分解,药效损失可达30%-50%

部分药物成分在高温下会发生化学变化,可能产生有害物质

高温会破坏泡腾片的崩解平衡,影响溶解速度和效果

科学依据

维生素C在60℃以上环境中稳定性显著下降,80℃以上几乎完全分解

泡腾片崩解原理是酸碱反应,无需高温辅助,40℃以下温水即可满足需求

正确做法

使用40℃左右的温开水(手感温热不烫)冲泡,水量以150-200毫升为宜

误区三:未完全溶解就饮用

危害分析

未溶解的药物颗粒可能刺激口腔和食道黏膜

继续崩解产生的气体可能引起呛咳或腹胀

药物分布不均可能导致局部浓度过高,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识别方法

观察气泡状态:完全溶解后气泡会自然消失,不再有"滋滋"声

等待时间:一般需要1-5分钟,具体以气泡完全消失为准

正确步骤

1. 将泡腾片放入温水中

2. 等待至气泡完全消失(约1-5分钟)

3. 轻轻搅拌后饮用

正确服用方法总结

基础步骤

1. 准备150-200ml温开水(40℃左右)

2. 将泡腾片放入水中

3. 等待1-5分钟至完全溶解

4. 搅拌均匀后立即饮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服用,严禁自行取用

老年人:建议使用带刻度的杯子,确保水量和溶解时间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注意泡腾片中的钠含量,每日摄入量不超过推荐值

储存要求

密封保存在干燥处,避免潮湿

远离儿童可接触区域

开封后尽快使用,避免长期存放

权威来源

国家药监局2023年公众十大用药提示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药学部研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管中药师建议

《中国药典》泡腾片剂型使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