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ISSN 2096-3181 CN61-1507/G4)(原名《西北医学教育》 (ISSN 1006-2769 CN 61-1257/G4)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医学教育类学术期刊之一,创办于1982年,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行( 邮发代号 52-133)。多年来,该期刊的办刊人员一直坚持“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的办刊理念,及时“捕捉”我国乃至全球最新的医学教育研究成果,该期刊也为我国各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广大教师、医学研究生、医学教育研究人员、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等进行医学教育学术研讨、展示其最新医学教育改革成果、交流其医学教育教学经验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目前,该期刊的读者、作者群遍及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甚至港、台地区及国外,是其进行医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参考和良师益友。本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基本上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当前医学教育领域的最新、最全面的理论成果,也是相关学者研究中国医学教育现状、推动医学教育改革的参考工具之一。 办刊宗旨: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报道国内外医学教育动态,反映医学教育理论、医学教育方法和技术以及教学管理成果等,展示教育改革成果,交流优秀教学经验,服务我国医学教育教学实践。
2025卫生高级职称评审启动 三大变化引关注
时间:2025-08-25 10:42:14
近日,北京、上海两地人社局相继发布2025年度卫生高级职称申报通知,标志着新一轮职称评审工作正式启动。与往年相比,今年面审环节新增临床病例三维重构演示要求,论文答辩采用"双盲抽题"模式,这些变化让不少申报者感到既期待又紧张。
申报时间轴与关键节点
北京市申报窗口期为3月15日至4月30日,上海市采用分批次受理方式,三甲医院骨干医师通道3月1日已开启。错过申报时间就像错过高铁班次,即便材料再优秀也无法补票。两地均要求继续教育学分达到25分以上,相当于完成约200学时的专业培训。
面审环节的三大革新
今年最显著的变化是新增数字化诊疗能力考核。申报者需在10分钟内,通过医疗影像系统完成典型病例的三维重建演示。这就像要求厨师不仅要会做菜,还要能解析每道工序的分子结构。专家评审组将重点观察病例选择的典型性、重建操作的规范性以及临床思维的逻辑性。
论文答辩的双盲机制
取消以往提前公布答辩题库的做法,改为现场随机抽取临床场景题+基础研究题组合。评审专家库增加省外专家比例至40%,申报人与评委双向匿名。这种设计就像学术版的"盲品测试",真正考验申报者的临场应变能力。建议提前准备3-5个典型病例的完整诊疗逻辑链,并熟记自己近三年论文的核心数据。
材料准备的避坑指南
北京要求提交的DRG分组诊疗案例中,必须包含2例以上疑难病例转归分析。上海则特别看重多学科协作(MDT)参与证明,建议用甘特图形式展示在病例救治中的具体贡献。材料审核如同过安检,任何模糊不清的复印件、未盖章的协作证明都可能触发"人工复检",导致评审进度滞后。
继续教育学分换算技巧
参与国家级学术会议每次可获3分,但线上会议折半计算。发表SCI论文可兑换15分,不过要注意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的区别。就像集邮不能只盯珍稀票种,聪明的申报者会组合使用论文发表、技术帮扶、教学带教等多种方式攒够学分。
两地通知均强调破除"唯论文"倾向,上海市特别列出可替代成果清单:包括主导制定的诊疗规范被省级以上机构采纳、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获得省级表彰等。这些变化传递出明确信号——职称评审正在从"笔杆子"竞争转向"真本事"较量。
面对越来越精细化的评审标准,建议申报者建立三个清单:成果证据清单(按评分标准逐项对标)、时间管理清单(细化到每周准备进度)、风险预案清单(如遇材料驳回的快速响应方案)。距离申报截止还有足够时间,但需要像准备手术方案那样严谨规划每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