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杂志

期刊简介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ISSN 2096-3181  CN61-1507/G4)(原名《西北医学教育》 (ISSN 1006-2769  CN 61-1257/G4)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医学教育类学术期刊之一,创办于1982年,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行( 邮发代号 52-133)。多年来,该期刊的办刊人员一直坚持“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的办刊理念,及时“捕捉”我国乃至全球最新的医学教育研究成果,该期刊也为我国各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广大教师、医学研究生、医学教育研究人员、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等进行医学教育学术研讨、展示其最新医学教育改革成果、交流其医学教育教学经验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目前,该期刊的读者、作者群遍及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甚至港、台地区及国外,是其进行医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参考和良师益友。本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基本上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当前医学教育领域的最新、最全面的理论成果,也是相关学者研究中国医学教育现状、推动医学教育改革的参考工具之一。 办刊宗旨: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报道国内外医学教育动态,反映医学教育理论、医学教育方法和技术以及教学管理成果等,展示教育改革成果,交流优秀教学经验,服务我国医学教育教学实践。                

医师职称改革争议:考试能否衡量临床能力?

时间:2025-06-26 15:42:43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推动的医师职称改革中,“以考代评”制度成为争议焦点。这一政策试图通过标准化考试简化评价流程,但其对医生临床能力的衡量是否有效,引发了医学界的广泛质疑。当笔试成绩成为晋升的主要门槛,我们是否正在用“试卷上的完美答案”掩盖“手术台上的真实困境”?

纸上谈兵:考试制度的先天缺陷

医学教育的核心矛盾在于:理论知识的可考核性与临床经验的不可量化性。现行考试多聚焦于病理机制、药物剂量等标准化内容,却难以模拟真实诊疗中复杂的临床推理过程。例如,面对同一份实验室报告,考试要求选择“最佳选项”,而实际诊疗可能需要结合患者经济状况、家族史等非标准化因素调整方案。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医生为应付考试机械记忆指南条文,反而丧失了面对罕见病例时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开卷能满分,临床就手抖”的现象,暴露出考试与实战的割裂。

被遗忘的战场:临床能力如何评估?

真正的医疗水平体现在问诊时捕捉关键症状的敏锐度、手术台上应对突发状况的应变力——这些能力恰恰无法通过选择题展现。国际医学教育界推崇的床边考核(如OSCE)要求考官直接观察医生与患者的互动,从病史采集到治疗方案制定全程评估。我国部分医院试点类似模式,由资深医师在真实诊疗场景中评分,但推广面临人力成本高、标准不统一等阻力。讽刺的是,当“标准化”成为行政管理的便利借口,最该被标准化的临床技能反而沦为形式化考核的牺牲品。

扭曲的激励:当考试异化为终极目标

职称考试催生出畸形的备考生态。有调查显示,三甲医院医师平均每年花费200小时刷题,相当于减少1.5个月的临床工作时间。更严峻的是,考试内容与临床需求脱节:某省副主任医师考试中,“分子生物学机制”占比30%,而基层最需要的慢病管理、医患沟通技巧仅占10分。这种错位导致医生将精力投向“高分低能”的应试训练,而非提升实际救治水平。正如一位急诊科主任的尖锐批评:“我们培养了一批会写SCI论文的医生,但他们连休克患者的静脉通路都建不稳。”

破局之道:重建能力本位的评价体系

改革需要打破“唯分数论”的路径依赖。可借鉴的解决方案包括:

  1. 分层考核机制:对科研型与临床型医师采用差异化标准,后者重点考核手术成功率、疑难病例解决率等硬指标;

  2. 动态档案管理:建立医师职业生涯全周期的临床能力数据库,整合患者预后数据、同行评议等多元证据;

  3. 模拟实战评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大出血、多器官衰竭等高风险场景,测试医生的应急决策能力。

这场争论的本质是医学价值观的碰撞——当我们将医生简化为“答题机器”,医疗系统终将付出生命的代价。正如特鲁多墓志铭所警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的人文性与实践性,永远无法被标准化试卷框定。